宝宝学习走路是人生的必修课,经常会有宝妈宝爸发现宝宝学走路的时候两腿不直,和“O”型腿十分相似,内心甚是担忧。有的宝妈着急忙慌的带孩子去就诊,有的开始给宝宝大量补钙。其实,“O型腿”没有那么可怕,家长莫慌!
造成“O”型腿的3大原因
你知道多少
“O”型腿又称“罗圈腿”,因该症表现为膝部向里弯曲,故医学上称之为“膝内翻崎形”。“O”型腿不但影响体态美观,还会影响孩子的个头发育,更重要的是会引起下肢关节疾病,影响关节功能[1]。导致宝宝“O”型腿的原因可分为生理性、病理性和人为因素。
生理性因素:对于大多数宝宝来说,“O”型腿是腿部正常发育历程。正常情况下,宝宝出生后以“O”型腿为主,这是因为宝宝在子宫内呈蜷曲姿势,四肢都是环形,形似“O”型,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仍会保持这样的弧度。当宝宝开始学习走路,下肢的重量逐渐增加,在负重应力的作用下,双腿长成和成人一样的外观[2]。因此,在宝宝学会走路前出现的“O”型腿绝大多数是生理性的,不用过于担心。
病理性因素:在婴幼儿或儿童期长期缺乏维生素D导致缺钙,会患佝偻病(俗称软骨病),继而出现“O”型腿。宝宝缺乏阳光接触,进食蛋、奶、肝、鱼过少及营养不良、慢性腹泻等,致使体内维生素和钙质供给不足,使骨骼生长部位因缺乏钙质而软化。
人为因素:宝宝大脑调节平衡功能较差,重心不稳,过早学习走路,其下肢会轻度内旋,久之膝部渐渐向里弯曲,导致“O”型腿。除此,给宝宝使用围合式学步车也容易影响其髋关节和大腿发育,造成宝宝踮脚走路或“O”型腿。
“O”型腿预防小妙招
快来学学
爸妈们十分担心宝宝会出现“O”型腿,后台经常有私信问粉哥到底怎么做才能降低宝宝出现“O”型腿的概率,这几种常见预防措施快来学学~
预防措施:
顺应宝宝自然发展规律,从宝宝坐稳到自己走,家长不要过多地干预,干预越多,效果越不好;
宝妈在孕期和哺乳期的时候做到膳食均衡,适当补充维生素和钙;
宝宝要适当晒太阳,紫外线照射皮肤会帮助人体内的7-脱氢胆固醇以及麦角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的活性状态,从而帮助血液中的钙质进入骨骼,促进骨骼发育;
宝宝的饮食要注重维生素D和钙的摄入;
对出现下肢形体异常的宝宝,应及时就医,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为宝宝按摩双膝部,夜间捆矫形带或夹板。
以上就是常见的5个预防措施,足以见得维生素D和钙在预防“O”型腿方面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,不同月龄阶段的宝宝对于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量也是不一样的,那么宝宝的维生素和钙到底该怎么补呢?
如何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和钙
钙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,是构成人类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。如果单纯补钙,不吃维生素D,效果可能会减半。维生素D是促进钙吸收、预防佝偻症及抽搐症必不可少的营养素,缺乏会严重影响宝宝生长发育。
宝宝对钙的需求量:
6个月~1岁的宝宝对钙的需求是250mg/d。
1~3岁的宝宝对钙的需求达到600mg/d。
怎么补钙:
1岁以前,钙几乎是从奶中获得,奶量达标的话,其实可以不用额外补充钙。
1岁之后,钙从奶与辅食中获得,如果奶量不足的话,就需要给宝宝补钙了。宝妈们可以适当增加辅食来给宝宝进行补充,建议在满足每日500ml奶量的同时,多给宝宝吃高钙食物,如鸡蛋、鲜虾、豆腐干、榛果等。
在时间上,建议晚上补钙,晚餐时可进食含钙丰富的食物。
宝宝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:
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建议,宝宝出生数日后开始补充维生素D,每日剂量为400IU(10μg)。
不同的宝宝,补充的方式有一定差别:
奶粉喂养的宝宝,如果奶量可以保障宝宝每日所需400IU的维生素D,就不需要额外补充。
母乳喂养的宝宝,在出生2周左右,可通过口服维生素D补充剂额外补充。
早产/低出生体重、双胎/多胎婴儿,出生早期维生素D 补充剂量为800-1000IU/日 (20-25μg/ 日),3个月后改为400IU/日(10μg/日)。
维生素D属于脂溶性维生素,建议让宝宝与餐同服,如滴入奶或食物中食用,吸收效果更好。
宝宝的“O”型腿在婴幼儿期是一种普遍的生理现象,通常会在学会走路后自然纠正。合理的补充维生素D和钙也能对“O”型腿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。虽然大多数情况下,宝宝的“O”型腿并不需要过多担忧,但如果对宝宝的腿出现明显的异常或不寻常的弯曲感到担心,或者宝宝的步态异常,建议及时带宝宝就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