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玄铠
2023年,不少渠道感叹:“羊奶粉是近年少有的还能做结构升级的品类。”但进入2024年,中童走访时听到的声音开始发生变化:
有人说,“这个品类已经到头了,价格都被打下来了。”也有人说,“明明才刚开始跑通模型,红利期才刚到。”
那么,羊奶粉的“红利期”到底还剩几年?这不是凭感觉拍脑袋的问题,而是必须深入渠道生态、品牌走法、动销场景与终端逻辑的综合判断。
中童在2024年实地走访了多个区域的代理商、连锁终端、电商运营团队,总结出十组来自一线的真实信号,为我们判断羊奶粉红利期的演进趋势提供了坚实基础。
【信号一】大多数渠道仍未形成品牌稳定信心
虽然部分羊奶粉品牌在区域内形成了较好销售,但多数渠道仍表示:“只信动销、不信品牌。”
羊奶粉不像牛奶粉,有足够长的品牌积淀。许多门店接触的是近年内进入市场或区域特征明显的品牌,频繁更换、价格不稳、宣传一阵风,导致渠道对“品牌力”仍持观望态度。
红利未被完全吃透,“爆品机制”没有大规模成熟。
【信号二】动销仍以教育+活动驱动为主,非自动生成
线下门店反馈:“羊奶粉动销离不开人工讲解。”线上团队反馈:“羊粉转化成本远高于牛奶粉。”
从中童调研来看,羊奶粉的自然销售能力仍较弱,主要依赖导购讲解、话术引导、试饮体验等人工手段,缺乏“自动裂变型”的爆品逻辑。这一品类尚处于教育驱动型红利期,并非消费惯性型成熟期。
【信号三】羊奶粉成为结构升级首选,未处于非主位
全国范围内,母婴门店结构调整时,优先调整的是羊奶粉、营养品与功能水奶。我们注意到,羊奶粉在“结构产品”中比例虽高,在“总销售结构”中却处于边缘位置。也就是说,它撑得起话题,未撑起销售。红利在结构上有体现,但在销售体量上没有完全释放。
【信号四】电商平台对羊奶粉友好,线上出货集中于少数品牌
走访中发现,线上出货数据增长快,但集中度高。天猫、京东、抖音上,羊奶粉销量靠前的品牌并不多,平台算法也偏向“讲得清楚、做得出圈”的品牌。这给中腰部品牌带来巨大压力,想做线上,很难跑出;想发力线下,又缺团队与策略。线上增长红利正加速“品牌两极分化”。
【信号五】一二线门店比三四线更愿意主动做羊粉
羊奶粉原本被认为更适合三四线市场——因为人群更愿意尝试新品、听信导购推荐。不过现在出现反转:高线城市消费家庭对羊乳更亲和、过敏更少等话术接受度高;渠道层更关注“结构贡献”而非仅销售额。红利正在向“高认知高结构”的高线市场倾斜。
【信号六】压货期已过,理性红利期开始
在2022~2023年,许多羊奶粉品牌通过密集招商、返点激励等方式扩张,导致部分代理商和门店承压严重。到2024年,明显感受到品牌节奏收敛,渠道筛选逻辑转变,大家更关注控价、利润模型、动销支持的匹配度。过去的“盲目红利期”正在结束,迎来“理性筛选红利期”。
【信号七】功能型羊粉正在成为“新蓝海”
添加益生菌”“定位肠道吸收”“强调不添加蔗糖”……功能性卖点正在重构羊奶粉形象。多个渠道商向中童反馈,消费者对“功能羊粉”的兴趣度明显高于“基础羊粉”,尤其在高客单门店中表现更强。
红利正从“品牌+身份”转向“产品+功能”。【信号八】一门店/一账号能否做多个羊粉品牌?分歧加剧许多母婴店主在讨论:“我店里能同时做两个羊奶粉品牌吗?”主播和达人也问:“我要不要押一个品牌打到底,还是多挂几款试转化?”这背后是红利分配的问题——是集中做爆一个品牌?还是铺设多个卡位?
红利格局尚未固化,生态位争夺激烈。【信号九】平台与门店都在构建“羊奶专区”,但内容还空缺从连锁门店到电商平台,“羊奶专区”的标签越来越常见。不过不少渠道反馈说,用户点击率不错,但留存内容不足、品牌故事缺失、教育素材稀缺,导致转化效率一般。红利尚未变现为“长期内容资产”,品牌仍需补位。【信号十】多品牌退出,说明红利期的门槛提高了
有人看到品牌退出,就说“红利期结束了”;实际上,那些退出品牌本身缺乏基础能力与合作模式。真正的信号是,红利期门槛正在提升,只有掌握“控价能力 + 动销打法 + 结构设计”三要素的品牌、渠道,才有机会享受红利。总体看来,羊奶市场红利还在,只有“会做”的人才能拿到。2025年,中国羊奶粉进入一个“分层红利期”:消费者分层,从好奇尝试,走向理性判断;渠道分层,从盲目引入,走向主动筛选;品类分层,从标签认知,走向功能场景。
未来3–5年,羊奶粉的红利将从“数量爆发”转向“质量深挖”。真正的机会不在“品类红不红”,而在谁掌握了连接品牌与渠道之间那套能动销、能控价、能复购的模型。
(文章来源-羊奶粉前瞻)